提起《易经》来,很多人称其为群经之首,称其为经中之经,称其为哲学中之哲学。这话实在具有相当的道理,在所有的经典之中,似乎《易经》是包括了一切,《易经》就是智慧的结晶。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,关于《易经》方面,可以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汉易,第二个阶段是宋易。简单地讲,易学包含了理、象、数三种学问。 理----是以哲学的方式,解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理。 象----是以理论科学方式,解释宇宙间事物的现象。 数----每一个现象都有数在其中,也是属于科学的。 汉易偏重象及数,是属于科学性的,也是与道家关联最深切的,所以也有称汉易为道易 卦是什么,提到《易经》,大家都会想到伏羲画八卦,究竟什么是卦呢?卦者,挂也。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,故而称其为卦。 《易经》所说的卦,是宇宙间的现象,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,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,而宇宙间的万有、万事、万物,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,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。 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现象,将之归纳成八大类,画成八卦,这岂非是超人的智慧?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学,我们看到京戏中孔明出场,身穿阴阳八卦袍,就是说明高度的智慧,是以八卦为代表的。 画卦与爻,卦既是宇宙的现象,欲把这个形象记录下来就要画,所以卦是画出来的,不是写出来的。卦是抽象的代表,也可以说是图案的符号,八卦也就是一种逻辑符号。卦的组成为"爻"。 什么叫作"爻"呢?一直线为一爻,称为"阳爻",一直线中间隔断也为一爻,称为"阴爻"。卦就是由"阴爻""阳爻"所组成的。我们再看"爻"字,是由两个斜的十字所构成。 照地球物理的解说,地球磁场与经度及纬度呈斜交,这两个斜交也就代表宇宙间的一种形态,万物皆系交错而成。而这两个交错,恰成为两个十字架,爻字也正是两个十字架的代表。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,是否真的这样画卦,可能还是疑问,但中国文字的起源,却是由象形而始,也就是说由画现象开始的,好像画卦一样。 如何画卦,写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,可是画卦却是由下而上的,也就是画卦是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。这是画卦的一个基本常识。虽然可以从上而下,从外面内地画卦,但是最初画卦的方法,是由内而外,是由下而上,这是有其重要道理在的。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,地球生命的功能,是由地球中心向外散发所产生的。以一个人为单位来说,个人的行为能力,也是由内而外的。这是《易经》的基本思想,也就是画卦由内而外,由下而上的原因。 伏羲所画的先天八卦方位图,可是这个八卦图,在唐以前未见流传,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。是否是伏羲氏所画,我们不作考据,在此不加讨论,现在让我们看看先天八卦所表现的意义。 乾卦----代表天体。 坤卦----代表大地。 离卦----卦象是圆中一点,代表太阳。 坎卦----上下外围都是阴,中间一画阳爻象征光明,代表月亮。 巽卦----正面下面破碎,代表风。 震卦----下面阳,上面破碎,代表了震动,为雷。 艮卦----地上有突出的高山,代表了山。 兑卦----上面的缺口,表示了湖泽、海洋。 大家看了这些阴爻阳爻,也许难以了解为什么会代表了日月天地、山泽风雷。但是我们要知道,最初所画的这些卦,并不是像今天所画的这样直,这样整齐,原始的画法,阴爻可能只是两点而已,所谓阳爻,不过是一块整的而已。它的形状也不一定是整齐的,而且卦是立体的。 所以,离卦的形状,只是一个圆圈,中间一个黑点,用来表示太阳。其他各卦,也是如此演变的。 八卦所代表的现象,看了先天八卦,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八卦已经将全部宇宙的现象画下来了。这宇宙间的八种现象,就是天、地、日、月、风、雷、山、泽。 孔子在《易经》的《说卦传》上说: "天地定位",从任何方向望去,都是天。 "雷风相薄",大气摩擦发为雷电,雷电的震荡成为气流。 "山泽通气",这个道理与针灸 "水火不相射",火多则水乾,水多则火熄,极难达到均衡。 至于八卦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如下,这是丹道派的观念: 乾一头部 1 坤一腹部 8 离一眼睛 3 坎一耳朵 6 震一丹田(生命能) 4 巽一鼻子 5 艮一背部 7 兑一口部 2 八卦"数"的问题 我们看到八卦上的数字,真觉得有趣,一二三四是向左旋转,五六七八是向右旋转。这是《易经》的基本原理:"天道左旋,地道右旋。"